close
 

  

精神分析引論封面

  

在此篇緒論中,Freud不厭其煩一再地對聽眾說明,精神分析這門學問不同於主流醫學與心理學的獨特性,此獨特性展現在: 

?         技藝的操演:

Ÿ           我們要向患者指出這種方法如何困難,如何需要長久的時間,如何需要他本人的努力與奉獻 p.40

Ÿ           醫生靜靜地聆聽著,盡力引導患者的思想過程,給予某些規勸,迫使他的注意力維持在某些方向上 p.42

?         承諾投入的風險:

Ÿ           選擇這種職業將會毀掉他在大學裡可能獲得的成功 p.41

?         精神分析場景之難以企及:

Ÿ           嚴格來說,你們只能憑藉傳聞瞭解精神分析,由於你們是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有關精神分析的知識,因此將發現要對精神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斷相當困難 p.43

?         著重精神生活,彌補主流精神醫學的缺口

Ÿ           醫學訓練使你們常常將生物體的機能和失調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上,使你們從物理學和化學的角度來看待它們而從不注意精神生活 p.45

Ÿ           精神分析試圖為精神醫學提供它所缺少的心理學基礎,並希望發現一個共同的基礎,而可解釋身體和心理失調的趨同現象 p.46

?         招致厭惡然極其重要的假設:

Ÿ           宣稱心理過程本身是無意識的

Ÿ           只可描述為性慾的本能衝動,無論廣義或狹義,在引起神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過程中起著至今尚未為人認識的極大作用

精神分析可視為最初的正規心理治療形式,也揭櫫了時至今日一般心理治療仍然慣用的原則與手法,在這篇緒論中的不少段落都可窺見此點。例如p.40我們要向患者指出這種方法如何困難,如何需要長久的時間,如何需要他本人的努力與奉獻:至於療效,我們則要告訴患者我們無法保證,成功與否取決於他自己的表現,理解、適應力和堅持度」。目前在進行心理治療之始,仍習慣對案主強調其本身的投入與承諾對治療的重要性,與此部分在治療能否奏效上的關鍵性。

心理治療容易重演早期個體與原初客體的依賴/依戀關係,若治療師從頭至尾均採取過度包容與支持的形式,而未適時肯定或主動鼓舞案主的自我功能,則易導致療效不彰,與案主過於倚賴治療師而未能重拾以往成人運作功能之危機。

必須理解的是,即便精神分析在實踐過程中,強調被分析者易因分析場景特性(躺臥、隨心所欲的表達、象徵權威的分析師)退化,進而增進接觸無意識材料與發展原初移情關係。然而佛洛伊德的話語,仍指出在精神分析過程中,除了降低超我的監控功能與自我的部分現實功能,仍著重個體意識性的自我功能。這點對從事心理治療療者是非常重要的。過去數十年來,有部分治療學派過度衍申精神分析的古典觀點與客體關係觀點,主張必須透過全然的退化與重新養育,方能讓個體擺脫早期創傷的糾葛而重生。其衍生的爭議性治療手法,反倒讓不少案主症狀惡化,外在的現實生活功能也月趨退化。

再者,p.42醫生靜靜地聆聽著,盡力引導患者的思想過程,給予某些規勸,迫使他的注意力維持在某些方向上,給他一些解釋,觀察他由此而產生的理解或拒絕的反應」。這反映承襲自古典精神分析的「節制原則」,亦即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需克制沈默的焦慮與想打斷案主的衝動,觀察與留意案主在談話過程中顯露的線索,以及自身產生或被引發的感受。另外,在分析過程中分析師採用的聚焦手段之一,是透過簡略的重複案主先前話語中可能具有潛在意涵的詞彙,或留意在喋喋不休的話語中,不尋常的停頓中斷、口誤、擦拭(在後續話語中否定前面語句的意義)、省略等,視時機提點給被分析者。

這些部分透露出對於可能由意識至無意識範圍浮現的焦慮,一種壓抑的嘗試。在日常生活的談話中,很容易可以在他人或自我的話語中看到這些跡象,在被提點或看到後,我們不少時候彷彿/應能順利解釋似乎在壓抑的事物,但也有頗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且視為正常現象。誠然,要將所有話語中的這些部分均視為必定含有無意識意義,易陷入精神分析的教條主義。但,如何能順利區辨殊為不易。

以上的論述,也可回應「通過談話就可以治病」的觀點。所謂的「Talking cure」,究竟是如何發生作用?並非所有形式或時機的談話都能治病。首先,營造一個能讓個體自發性談話的情境是很重要的。有些個體便能夠滔滔不絕地自發講話,似乎無須多作什麼營造。有些則需要慣例性的營造,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心理治療或諮商專業中,藉著訓練有素的良好傾聽與晤談技巧,專業證照與知識霸權所樹立的權威性,以及空間與時間的適切界限,讓求助者願意「說」。

不過,有些人即便如何再多的營造,還是不願意說的。從由精神生活或象徵的層次來看,當開始接觸到這些人後,他們表現的種種行為都已「說出/透露」了不少訊息。這時更能顯現精神分析理論的卓越獨到,分析師在此時的傾聽變得格外重要,這顯然不僅是單純感官上的聽,而是一種反覆再三的觀看、理解與咀嚼,且不僅是對案主本身,而是雙方的外在與內在狀態。這些舉動奠基在良好的同理/神入或心智化能力上,並不是那麼容易。後者的生成基礎條件之一是早年安全的依附環境,唯有在此種環境中,原初客體的內在世界才不會可怕到讓兒童無法親近,兒童也才能自在的揣摩反思客體的內在世界。

然而,光僅這些仍不足夠。除了長期大量的專業訓練與督導,對自我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性複雜黑暗面相的體認顯然也是重要的,透過接受分析或治療,以及坦誠地留意與觀看自己的無意識素材,並對之進行反思與對話,為可能通達的途徑之一。

此外,「通過談話就可以治病」是否意味著一定要是關係中的談話才具有治病效果?我們知道,獨白與寫日記明顯並非在關係中談話,然而這類在獨處中的表達話語,也可減少情緒糾葛。不過,獨白與寫日記雖看似單人的舉動,卻非意味沒有關係存在。在這些舉動中,個體實際上將自己的狀態暫時區隔為主體與客體。我在觀看自己書寫,我在聆聽自己說話,前者的我進行觀看與聆聽,後者則是在書寫與說話的我。在此狀態中,自我暫時分隔的主體與客體亦維持一種關係。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可以輕易地如此區分,有些人即便獨白或書寫,情緒卻不會因而好轉。他們無法同時保持客觀與主觀,這可見於有邊緣人格組織者上。再者,無論在治療、自我的書寫與獨白、反思中,不少時候也涉及「想像不在場的他者」,這同樣顯現一種關係存在的可能。

除了閱讀與書寫外,個體亦可透過在心中反思與對話的方式,與糾葛保持距離進行觀看。不過,相較於獨白與書寫,這顯然需要更複雜的心智運作能力。當內在的情緒糾葛,化身為文字或話語,便已不再是藏身於內的樣態。它們看似這些情緒材料的具體化,卻也是再度的象徵化,且彷彿具有自己的力量與生命。但也因為如此,相較於僅僅反思,個體會更能夠掌控它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xs 的頭像
    inxs

    塵封

    inx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